蘋果日報: 微創+單孔 機器手臂靈巧治疝氣
.
【廣編特輯】65歲林先生某次爬山後發現鼠蹊部出現有如「壘球」大小的5公分隆起,劇痛不已,緊急至門診就醫。他向醫師表示,知道自己有疝氣老毛病,但因害怕開刀,每次發病總是「自行解決」,將突起物推回腹腔;醫師協助將疝氣後推回後立即安排住院,隔天就進行手術。
另名50餘歲的阿舍(化名)熱愛健身,最近每次做完重量訓練,右側鼠膝部就出現隆起物,他以為長腫瘤嚇得立刻就醫。經醫師檢查發現,張先生只要稍事休息,該隆起就會逐漸消退,研判應是長期運動時用力產生的腹壓,將腸子「擠」進腹股溝造成醫學上所謂的「疝氣」,須接受手術矯正。
.
.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教授黃書彬醫師說,除了新生兒因閉鎖不全造成的先天性疝氣,後天性疝氣常發生在50歲以上中高齡男性患者,台灣每年就有3萬6千人次接受疝氣手術。疝氣主要成因是腹壁老化鬆弛,患者咳嗽、搬重物或大便等腹部用力時,腸子等內臟就會常從腹壁較薄處裂口進入鼠蹊部,造成疝氣。這兩位病患害怕傳統疝氣術後傷口疼痛,也不便休長假,後來決定接受「單孔」達文西疝氣修補手術,開刀時由肚臍孔進入腹腔,術後不僅不留疤痕,開刀隔天就能回到工作崗位,後續回診後表示術後疼痛感及異物感都已消失。
黃書彬醫師提醒民眾注意,危險的是有些患者因習慣身體的「疝氣狀態」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,疝氣治療必須採用手術將腹壁缺陷處修補,才能避免一再復發;患者發作時有墜痛感,自行以手將突起處推回,但一旦「卡住」回不去,就有可能因血液循環不佳造成劇痛、腸道壞死甚至休克危及性命。
目前疝氣手術方式從傳統開刀、腹腔鏡微創手術到最新的單孔達文西手術都有。傳統疝氣治療手術,傷口達4到5公分,術後有10~ 20%的患者有長期慢性疼痛與麻木的後遺症,疼痛往往長達半年或更久,復發率高達3到20%;所以多數患者會選擇腹腔鏡微創手術,手術傷口小,2至3天就能正常工作。
雖然疝氣腹腔鏡微創手術已經相當進步,仍有病人抱怨開刀後肚子上的傷口「從1個變3個」,所以後來又發展「單孔」,從肚臍的自然孔道進行手術,完全看不出開刀痕跡。不過,對醫師而言,「單孔」腹腔鏡手術因腹腔操作空間狹窄、傳統腹腔鏡器械靈活度也不足,技術難度更高,對醫師手部也容易造成職業傷害。.
.
.
單孔達文西疝氣手術由自然孔道進入腹腔修補
..
傷口僅只有2~2.5公分,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
黃書彬醫師說,高醫泌尿科3年前結合「達文西3D機器手臂」微創手術系統,為疝氣患者進行「單孔」達文西疝氣手術,機械手臂可540度靈活旋轉,模仿人類雙手進行旋轉、抓取、捏夾的動作,就像外科醫生的靈巧的雙手直接在腹腔內動刀,影像放大到10倍,所以即使是單孔手術,在切割組織和止血時都更精準,許多中高齡患者考量術中體力負擔與術後復原,也不希望留下疤痕,所以有愈來愈多患者傾向選擇新式的單孔治療技術。
.